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
Hildegarde Cosplay
Beelzebub ,the story follows the "strongest juvenile delinquent", Oga Tatsumi, who is a first year in "Ishiyama High" the school for delinquents. The story starts as he is telling the story of how he found the baby to his best friend Furuichi Takayuki. One day while doing laundry by the river (actually, taking revenge on people trying to kill him in his sleep), he sees a man floating down it. He pulls him to shore and splits him in half which reveals a baby boy inside. This boy is the son of the great demon king and he has been chosen as the one to raise it with the baby's maid Hilda. The story follows his life with the child and at the delinquent school. The early chapters of the manga follow Oga as he attempts to 'pass on' Baby Beel to other students at Ishiyama, (The theory is that if Oga can find someone more evil and stronger than him, Baby Beel will attach to that person instead of Oga).Show you some Hildegarde cosplay photos of Beelzebub .
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2010年7月20日星期二
sailormoon
Sailor Moon is a Japanese media franchise created by Naoko Takeuchi. Fred Patten credits Takeuchi with popularizing the concept of a sentai of magical girls, and Paul Gravett credits the series with "revitalizing" the magical-girl genre itself. Sailor Moon redefined the magical-girl genre, as previous magical girls did not use their powers to fight evil, but this has become one of the standard archetypes of the genre.
The story of the various metaseries revolves around the reincarnated defenders of a kingdom that once spanned the solar system, and around the evil forces that they battle. The major characters—the Sailor Senshi , teenage girls—can transform into heroines named for the moon and planets . The use of "Sailor" comes from a style of girls' school uniform popular in Japan, the sero fuku , on which Takeuchi modeled the Senshi's uniforms. The elements of fantasy in the series are heavily symbolic and often based on mythology.
Before the Sailor Moon manga appeared Takeuchi had written Codename: Sailor V, which centered around just one Sailor Senshi. She devised the idea when she wanted to create a cute series about girls in outer space, and her editor asked her to put them in sailor fuku. When Sailor V was proposed[by whom?] for adaptation into an anime, the concept was modified[by whom?] so that Sailor V herself became only one member of a team. The resulting manga series merged elements of the popular magical girl genre and the Super Sentai Series which Takeuchi admired, making Sailor Moon one of the first series ever to combine the two.
The manga resulted in spinoffs into other types of media, including a highly popular anime, as well as musical theatre productions, video games, and a tokusatsu series. Although most concepts in the many versions overlap, often notable differences occur, and thus continuity between the different formats remains limited.
The story of the various metaseries revolves around the reincarnated defenders of a kingdom that once spanned the solar system, and around the evil forces that they battle. The major characters—the Sailor Senshi , teenage girls—can transform into heroines named for the moon and planets . The use of "Sailor" comes from a style of girls' school uniform popular in Japan, the sero fuku , on which Takeuchi modeled the Senshi's uniforms. The elements of fantasy in the series are heavily symbolic and often based on mythology.
Before the Sailor Moon manga appeared Takeuchi had written Codename: Sailor V, which centered around just one Sailor Senshi. She devised the idea when she wanted to create a cute series about girls in outer space, and her editor asked her to put them in sailor fuku. When Sailor V was proposed[by whom?] for adaptation into an anime, the concept was modified[by whom?] so that Sailor V herself became only one member of a team. The resulting manga series merged elements of the popular magical girl genre and the Super Sentai Series which Takeuchi admired, making Sailor Moon one of the first series ever to combine the two.
The manga resulted in spinoffs into other types of media, including a highly popular anime, as well as musical theatre productions, video games, and a tokusatsu series. Although most concepts in the many versions overlap, often notable differences occur, and thus continuity between the different formats remains limited.
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2008年5月2日星期五
上次編輯:2007年6月29號 00:04。呢篇文有啲字係用機(javascript)轉嘅。
香港有線電視(Hong Kong Cable Television, CATV),由有線寬頻通訊有限公司經營,香港有線電視有限公司(前稱九倉有線電視有限公司,Wharf Cable Television Ltd,1998年10月31號有線慶祝成立5週年時改用現稱)管理;係1993年10月31號啟播,曾獲得香港政府批准約達10年既專營權。香港有線電視有限公司既主要股東為香港地產企業倉集團有限公司">九龍倉集團,係香港第一家多頻道既收費電視公司,亦係現時香港第一大自製頻道、擁有第二大頻道數目及第二多用戶(達78.6萬名 - 至 2006 年底)既收費電視台。
現在有線電視擁有24小時播放既新聞台、娛樂新聞台、多條電影及足球、國際新聞頻道等等。有線電視播放既電視頻道現達101條,而聲音廣播頻道則有4條,曾為全港電視台之冠,然而呢個紀錄係2006年5月10號由now寬頻電視同無綫收費電視合作打破。
歷史及發展
最初成立果陣,個台有8個節目頻道,除咗全球第一條24小時播放粵語新聞同體育頻道,仲有電影台、兒童台、YMC、CNN等頻道,當中以新聞、體育同電影做主打,再用紀錄片同娛樂節目輔助。
2001年8月起,由於要防止有人用非法解碼器偷睇有線電視,就開始將電視訊號逐步數碼化,工程喺2005年初完成,成為香港第一家利用數碼廣播嘅電視台。同年,有線電視成立覆蓋整個亞洲同北美洲嘅華語衛星頻道「新知台」。喺2004年9月14號,有線電視獲行政會議批准,推出人造衛星傳送電視頻道服務,提高覆蓋範圍。
概況
有線電視在2006年1月3號進行架構重組,成立三個新公司,分別為 「香港有線新聞有限公司」(i-CABLE News Limited)、「香港有線體育有限公司」(i-CABLE Sports Limited)以及「香港有線娛樂有限公司」(i-CABLE Entertainment Limited),為有線寬頻有限公司嘅全資附屬公司,呢三間公司成為有線新聞資訊、有線體育同有線娛樂頻道嘅主要頻道內容供應商,有線電視為呢三間公司提供播放平台。
架構重組
主文: 香港有線電視新聞
有線電視在1993年啟播時已經開始播放CNN國際新聞網絡及擁有自己嘅新聞台。於1995年,有線電視將原有嘅新聞台一分為二,當時嘅新聞一-{台}-主要播放新聞報導、時事分析及財經地產動向節目,而當時嘅新聞二台則變成香港首個24小時唔停播放即時新聞嘅頻道,於2005年4月更創下首個粵語新聞台連續10萬小時播放嘅世界紀錄。
自呢之後亦唔斷加入如英國廣播公司世界頻道(BBC World)、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鳳凰衛視資訊台及英語國際頻道、CNBC、彭博電視(Bloomberg Television)等嘅國際頻道。
2002年起,有線電視開始陸續播放多個外語新聞頻道,如印度嘅Zee News、巴基斯坦嘅I-Plus、日本嘅NHK World TV等,照顧居港外籍人士嘅需要。
頻道發展:
2003年,天氣台啟播,提供世界各主要城市天氣資訊同香港天氣資料。
2005年初,有線電視設立一個專門直播新聞發佈、立法會會議同世界重要事件等嘅直播新聞台,令觀眾能更快知道香港及世界嘅動向。
2006年1月3號起,為加強競爭力及更確切地反映兩條新聞頻道嘅焦點,新聞一-{台}-改稱財經資訊台,而新聞二台則改稱為新聞台。
2006年5月,新界交通台啟播,24小時透過本台及運輸署">運輸署多部攝影機直播新界區交通情況。現時新界交通台有兩條頻道,分別為新界交通台(沙田及荃灣)及新界交通台(屯門公路)。
2007年4月16號,財經資訊台改革,星期一至五24小時播放財經節目,而星期六號則播放資訊節目。 新聞平台嘅發展
自啟播起,有線電視便設立咗香港首個粵語運動頻道,呢外都於該台部份時段播放由ESPN所製作嘅節目至1999年中。從1995年開始,有線電視開始購入世界多項高水平嘅足球聯賽及盃賽直播權,包括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德國甲組足球聯賽、-{意大利甲組足球聯賽}-、西班牙甲組足球聯賽、英格蘭足總盃、歐洲足協盃、洲際國家盃及多項盃賽例如世界盃外圍賽、世界盃、國際友誼賽等(在2001年播映ESPN及衛視體育台之前,呢啲賽事以往安排在體育一台播放)。
大型足球賽事方面,自1996年起,有線電視已連續獲得3屆(其餘兩屆分別於2000年及2004年舉行)歐洲國家盃決賽週全部賽事嘅香港區獨家直播權,改變咗香港觀眾以往只能收看錄影盃賽嘅局面。至於足球界嘅盛事世界盃,有線電視於1998年購入咗2002年及2006年決賽週全部賽事嘅香港區獨家直播權,再加上於2003年9月啟播嘅足球台,令有線電視成為香港直播最多足球賽事嘅電視台。
除足球賽事直播外,有線電視都直播網球比賽(如法國網球公開賽同美國網球公開賽)、排球比賽(如世界女排大獎賽)、桌球比賽(如世界桌球錦標賽)、欖球比賽(如世界七人欖球賽)同游泳比賽(如世界游泳錦標賽)等運動項目(在2001年播映ESPN及衞視體育台之前,呢啲賽事以往安排在體育二台播放)。
於2001年8月17號,有線電視宣佈播映ESPN及衞視體育台,成功把歐洲聯賽冠軍盃、(NBA)、溫布頓網球公開賽、一級方程式賽車及多項高爾夫球比賽重新納入其體育節目範圍內。
但於2004年7月,ESPN及衞視體育台拒絕同有線電視續約,有線電視為呢設立一個專門用作播放英格蘭超級聯賽嘅英超台,重購入NBA TV國際頻道嘅播映權兼成為NBA TV嘅7個合作伙伴之一,令有線電視能夠播出全個球季每一場嘅英超賽事外(包括英格蘭聯賽盃賽事,但唔包括英格蘭足總盃賽事),於NBA TV每週直播六場籃球賽事。
有線電視18台主力播放香港賽馬節目,包括賽馬預測、賽馬結果、馬圈人士專訪及香港賽馬會賠率,非賽馬號則播放財經資訊及新聞時事節目。澳門博覽台播放澳門賽馬及賽狗節目。球彩台則以博彩嘅角度播放足球賽事直播、賽果預測節目及足智彩賠率。
在2003年或之前,有線電視曾經唔時於自選收費頻道直播拳擊賽事,如WBA重量級拳王爭霸戰,觀眾需於比賽前致電訂購,方可收看,費用由HK$150至HK$220唔等。因費用昂貴,收看率低,之後無有再播放。
有線電視都曾播放在香港屬於非主流嘅體育項目,包括美國職業冰上曲棍球賽,當時於額外收費頻道播放,月費HK$299,或年費HK$1199。後來因NHL出現長達一整季嘅罷工,全球被迫停播。除冰上曲棍球外,有線電視現時仍有播放Ten Sports,主要直播英聯邦國家嘅木球比賽及世界各地嘅曲棍球比賽,觀眾需額外付月費HK$340或年費HK$2280收看。
2006年11月16號,電訊盈科以超過二億美元">美元,奪得英超香港嘅轉播權,有線電視因呢失去2007年至2009年三季嘅英超獨家播映權,外資證券行估計有線廣告收益將下跌至少兩成,20萬名客戶因而會流失,2008年更預期起碼虧損5000萬元。
電影平台嘅發展
有線開台之初已設有香港有線娛樂台(原名為「婦女台」,於1998年初改用現時名稱),主力播放外購劇集例如日、韓劇,及外地製作嘅飲食節目。亦有部分自製節目,由肥媽(Maria Cordero)、施明、梁思浩、蘇民峰、黃毓民、吳文忻等擔任主持。
2003年7月,有線創辦全球首個以中文播放,專門播放娛樂新聞嘅頻道-{zh-hk:娛樂新聞台;zh-cn:娱乐新闻台}-,重由吳君如擔任星級主播。
有線於啟播時曾設立專門播放音樂">音樂節目嘅頻道有線YMC,主力於年青觀眾,播放音樂錄影帶">音樂錄影帶及點唱節目等,但由於香港絕大部份歌手皆為無綫電視所壟斷,以致呢啲歌手無法亮相YMC,引致「連鎖反應」——反應未如理想,其後於2001年中停辦。
其他節目平台嘅發展
有線電視多年來被部份大陸及香港人士盜看。以往模擬廣播時,電視信號易於破解,部份唔法商人更大量生產非法嘅解碼器,藉呢圖利。有線電視曾要求政府及立法會將盜看收費電視由民事罪行改為刑事罪行,但卻遭拒絕,海關指會唔定期掃蕩非法解碼器售賣黑點。到咗2001年,有線電視耗資約6億元將電視信號由模擬廣播轉為數-{碼}-廣播、以數-{碼}-方式加密,盜看情況有所改善。至2004年,部份唔法商人透過自製「聰明卡」製造非法解碼器,再次成功盜看有線電視。有線電視再次要求立法會將盜看收費電視刑事化,但仍遭否決,認為有線電視嘅數-{碼}-廣播系統已可以杜絕呢問題。
近期,有線電視獨家播映嘅英格蘭超級聯賽及2006年德國世界盃,香港同內地網民均可透過互聯網上點對點軟件,免費盜看內地電視台嘅現場直播(時差約3分鐘)。信誠證券聯席董事連敬涵指,有線電視2005年上半年嘅表現,受累於投資英超嘅巨額入帳,表現重唔理想,如今加上被now寬頻電視「搶去」多條頻道及網上盜看問題猖獗,預期有線電視面對嘅壓力唔少。有線電視外事部副總裁陳家耀接受《明報》查詢說,有線電視已知悉有關網上盜看嘅問題,重已向執法當局反映,但了解到有部分網站嘅登記處位於深圳或內地其佢地方,因此所以要同唔同執法機構研究。
近日有線電視通過亞太五號衛星傳送嘅節目已遭大陸嘅唔法分子破解,有線上星嘅節目使用較安全嘅Nagravision 2系統加密,重且機卡綑綁,但仍難逃被盜看嘅厄運。
盜看問題及電視信號數碼化
2006年2月21號,無綫收費電視宣佈同電訊盈科合作發展收費電視服務。有線電視喺2006年嘅中期業績報告話,呢次渠哋嘅合作對有線電視訂戶增長影響好細,但係,要對呢項發展對集團嘅收費電視業務實際影響做評估,目前就仲係太早。
對手合作同有線競爭
由於早前有線電視被now以2億美元天價奪去被視為「鎮台之寶」嘅英超轉播權。於2007年1月25號宣布,會投資逾5000萬元增設一條「10蚊睇一世」嘅新頻道,該頻道暫定暑假開台,有線為呢準備額外招聘100人。內容除包括新聞、電影、娛樂外,還會加入有線製作劇集及音樂節目等,更構思舉辦年尾頒獎禮,成為首條以免費電視台模式營運嘅收費電視台。 「10蚊睇一世」具體收費細則,有線消息指細節暫仍在研究中。有線娛樂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徐小明同節目發展及製作總監鄺偉茗,揚言要在新台開拍處境劇。
2007年5月10號,有線電視宣佈新頻道嘅名稱為「香港有線電視第1台」。該台定於2007年6月13號晚上7時正起,取代現有嘅「有線A台」。
開設第1台($10新頻道)
有線電視過往有好多唔良嘅營銷記錄,更曾因呢被電訊管理局罰款及警告,而傳媒對佢嘅唔良營銷手法都有廣泛嘅報導。
有線高層疑因為要保持原有業績,要求職員大舉出撃各個公共屋邨同地方進行推銷,還以高壓手段要求下屬每月必須簽到足夠數量嘅文件,否則便會扣起假期、唔准休息、罰錢等嘅處分(致吳天海主席 對上司用侮辱性方式管理員工視而唔見)。
有線推銷員都疑因能獲豐厚佣金,唔惜以非法及誤導及欺騙嘅手法進行推銷,下列全部由街坊嘅個案歸納如下:
1. 雖然現時大部份公屋已在地下大堂設置保安崗位,防止上門推銷及其佢唔法活動,但有線推銷員向保安員表示祇係同現有客戶商討合約或推介服務,實際上卻向其他單位逐戶拍門推銷,保安防線形同虛設。祇有收到住戶投訴滋擾或遭保安員巡邏時發現驅趕,方會知難而退。
2. 從收到嘅投訴個案中顯示,推銷員推銷手法層出唔窮,包括:
i. 冒充房屋署職員,上門為住戶檢查電視接收問題,入屋簡單檢查後卻大力推銷各類有線服務,或在門外多號向同一住戶推銷逾句鐘,直至住戶被煩擾至頭昏腦脹簽約。
ii. 由於房屋署為節省成本,住戶單位內嘅電視天線接收器全部由有線免費提供,接收器上因而印有有線標誌。呢舉讓有線推銷員有機可乘,向住戶(尤其長者)訛稱房署已准許有線入屋安裝,更聲稱整個屋邨均會安裝,如唔安裝日後將無法接收電視。
iii. 向長者表示免費安裝平安鐘,祇要簽署合約便可向福利機構免費申請,查實祇係簽署有線電話合約,同安裝平安鐘重無任何關係。
iv. 向住戶聲稱為特選客戶,以比其佢電訊商更特惠嘅價錢推銷唔同組合,如$170包括「電話+電視+上網」服務等,但訛稱因其中一樣服務安排安裝時間需時,因呢未能同時間安裝,最終發現祇包括其中某一至兩項服務。
v. 向住戶表示祇要簽署合約便可免費使用服務,查實為推銷員先自行支付首數月合約,避免合約終止,及後客戶方才發現要支付月費。另如住戶對簽署合約猶疑唔決,推銷員表示可代為支付首三個月月費,可見佣金吸引之大。
3. 自有線電視失去部分足球賽事獨家轉播權,及遭其佢電訊商大肆宣傳,以同類服務更平價錢搶客後,終止有線電視服務潮都陸續出現,但客戶終止時卻遭有線刻意刁難:
i. 取消服務專線長時間無人接聽,致無法索取終止服務表格,部分客戶反映曾嘗試致電多次近兩個月都未能打通,反而在未到期前數月致電卻因未到有線規定嘅「合約到期前一個月終止」而未有受理。
ii. 大部分客戶未知道要索取及交回終止合約方可正式終止,客戶服務部祇繼續推銷其他服務,而未有理會客戶要求,最終部分客戶以為已終止合約。
iii. 多次以唔同方式(包括傳真/郵寄等),交回終止合約表格,有線卻指未有收到,而未能終止合約,或多交正價月費逾月,最終交由區議員辦事處同有線外事部直接交涉方可解決終止合約問題。
iv. 要求客戶交回解碼器,逾期則施以逾千元重罰,重非包安裝包拆卸,令部分唔知如何拆除解碼器或擔心損毀嘅住戶無所適從。
有線非法及誤導推銷手法
隨著英超、歐聯足球賽相繼在2007年5月煞科,有線電視亦失去來屆嘅賽事播映權,導致有唔少合約到期嘅客戶選擇終止服務;對呢有線疑因想阻止客戶流失,故對申請終止服務時設置重重關卡,務求令客戶知難而退,而有線則可繼續收取月費。
有線主要在以下地方設置關卡,包括:
對於以上指控,有線電視發言人稱,呢啲問題係因為熱線電話服務經常線路繁忙,佢地重唔係有心拖延。來電查詢繁多而且近日佢地嘅電話系統進行維修及升級。發言人稱,由於線路繁忙,前線同事工作量沉重,故公司近期已增加人手接聽,提升服務質素。。
終止服務後仍唔斷推銷: 終止服務後,有線職員唔斷上門或打電話推銷有線,令到唔少客戶唔勝其煩。 有線非法拖延終止合約或強逼續約
糾紛同投訴
2005年初,《經濟號報》報道,有線被稅務局追討約1.25億之利得稅,有線表示將補購儲稅券,事件未知係否平息,有待報導;2005年中,庫務局入稟法庭向有線追討近千萬之專營權費用,案件仍在審理中。
同政府嘅債務同稅務糾紛
同政黨嘅糾紛及批評
自有線電視失去部分足球賽事獨家轉播權,及遭其佢電訊商大肆宣傳,以同類服務更平價錢搶客後,民主黨近月於各區共收到逾百宗個案,其中以葵涌邨最為嚴重,近2個月共收到逾30宗個案,半數為投訴有線懷疑非法/唔良推銷手法,另半數為刻意唔讓客戶終止到期合約。
於2007年6月6號上午,民主黨約10名黨員手持橫額,遊行到位於荃灣嘅有線電視大樓外請願,抗議有線非法及唔良推銷手法,及刻意刁難唔續約客戶,要求政府從速立法監管。民主黨成員毀爛一幅諷刺有線服務「無王管」嘅漫畫,批評有線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
民主黨抗議有線唔良推銷 刁難終止合約客戶
由於有線電視收費高昂,其經營嘅寬頻上網(即"有線寬頻")及電話">寬頻電話(有線稱之為"數-{碼}-住宅電話線")服務經常出現無法接通嘅問題,而且售後服務差劣,投訴個案屢次冠絕全港所有電訊服務供應商,更曾因呢被電訊管理局罰款及警告。 呢外,隨著有線電視失去咗英超、歐聯2007年至2009年足球比賽嘅賽事播映權,有唔少合約到期嘅客戶選擇在2007年5月下旬開始終止服務;唔過絕大部分用戶卻遭到有線電視刁難,索取終止服務表格時困難重重,除咗客戶熱線長時間花上接近一小時,都無人接聽外,甚至有用戶花上數天,才能成功接通熱線。即使接通,都遭職員刁難稱「要兩周才能寄出表格」、「要以公司收到(表格)為準,但你知會寄失嘛。」頓時引起香港民眾公憤。
其中有人組織反有線聯盟,網址為http://i-cable.org/ ,網站更將i-cable寫成唉-cable,站內有一本有線投訴事件簿,記錄咗好多過往香港有線嘅惡行同投訴,還有教大家如何終止服務同列出唔少投訴渠道供市民參看。
同香港大眾用戶嘅糾紛及批評
消費者委員會今年首4月接獲1255宗有關收費電視投訴,較去年同期激增40.3%。消委會發言人表示,接獲市民就收費電視終止合約嘅投訴,已向有關機構反映同跟進,研究如何改善營商手法。
有線電視客戶鍾小姐向明報投訴,指致電該熱線非常困難,即使有人接聽亦被職員故意刁難,先質疑佢會看什麼電視節目,繼而表示唔知何時佢才可收到表格。
另一投訴人張先生直言有線似係有恃無恐,質疑當局對小市民蒙受損失,係「視若無睹還係無可奈何」?
用戶呂小姐說,近月致電有線要求終止合約,但職員卻唔斷介紹各項優惠,令人極感煩厭,呂小姐表明堅拒續約,職員才願辦理手續。但兩周後有線再致電呂家介紹優惠,其家人在一知半解下答應續約,呂小姐氣憤難平,遂致電有線投訴,對方最終同意取消合約,但要交回該期間嘅正價月費。
其中一名投訴人葉先生說,數月前突然收到一名有線職員來電,誠懇地為佢覆核個人資料,重主動提供減費優惠,優惠為期 30個月,其間唔可轉台,葉說﹕「當時我唔虞有詐,還以為有線念舊,於係欣然接受。」但兩號後即從報章得知有線失去英超播映權,葉隨即去信有線要求終止合約,但有線指佢有口頭承諾,如違約只有訴諸法律,葉慨嘆「有做羊牯嘅感覺」,無奈接受。
有唔少公屋長者表示有線推銷員以欺詐手段,聲稱為佢地免費安裝平安鐘,但係要簽署表格,以便佢地可向福利機構免費申請,事實上佢地簽嘅重唔係安裝平安鐘嘅表格,而係有線公司嘅服務合約,佢地因而招致金錢損失。
有公屋居民投訴推銷員推銷手法令人討厭。有線職員冒充房屋署職員,聲稱要入屋為住戶檢查電視接收問題,如果唔接受檢查可能收看唔到免費電視台云云,好多居民唔知就裡便給佢地入進。佢地假裝簡單檢查後卻大力推銷各類有線服務,重要求簽約,如果居民唔願意佢地便唔肯離去,繼續以高壓嘅遊說手法直至居民感到太煩擾簽約咗事。
cctv%2B%E4%B8%AD%E5%A4%AE%E9%9B%BB%E8%A6%96%E5%8F%B0%E5%A4%A9%E5%83%B9%E5%BB%A3%E5%91%8A%E2%80%A7%E4%BA%8C.jpg" alt="有線電視" align="center" style="padding:10px" /> 投訴數字及內容
頻道一覽
官方網址
唉cable (投訴有線嘅組織)
2008年5月1日星期四
訂閱:
文章 (Atom)